为了孩子快乐,家长有时会做得十分过分,那就是走在孩子前面为他们劈荆斩棘,以防孩子受到挫折。过度的保护意识孩子无法学会如何面对困难,解决问题或处理负面情绪。
现今的社会节奏紧促。这不仅体现在父母身上,也通过父母折射到孩子身上。父母常赶鸭子似的催促孩子上学,吃饭,做作业,学才艺。清晨催其起床,晚间催其就寝。如此急惊风似的作息,私分容易造成生活压力,使孩子没有时间自行安排,细心观察,分析事理,做出反应,甚至导致孩子做百日梦,大大减少了孩子创造和探索的机会。
婴儿哭闹时,大多数父母会立即抱起孩子,喂奶或换尿片,由此建立起婴儿对家长的信任感。可是当孩子步入童年时,他们渐渐有了“等待的能力“,但许多父母却忽略了这一能力,失去了训练孩子“等一下”的机会。相反,却争先满足孩子的要求,使孩子逐渐养成没有耐心,缺乏自助的习惯。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评价,因为评价为孩子提供了行为尺标,指出了追求的目标。然而,过高或过低的极端评价,为孩子的成长不仅无益,反而有害。徐父母未意识到这点。他们或者过度赞赏孩子,导致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,甚至会因为经常被夸奖而不把父母的话当一回事;或者过度贬抑孩子,在孩子面前故意拔高其他孩子,用意是通过孩子的比较来激励孩子,结果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。
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会主动地去找一切事情去做。孩子也不例外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无聊可以刺激孩子发掘内在资源,寻求探索或创造。可是,不少家长生怕孩子无聊,故而准备许多玩具,书本或各类活动。尽管这样的安排有助又加强孩子的智能发展,却同时养成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刺激来娱乐自己。阻碍了他们在无聊是如何自理或购年的主动性。
孩子经常会碰到一连串的问题。当他们询问父母时,许多父母不去及时抓住机遇,创设情境,给与孩子思考问题的时间,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,相反,却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帮组,越祖代庖。结果,传递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:“我的能力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。”,或“我的能力不足以做成这件事情。”。同理,家长也常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要求孩子回答,但却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或尝试,而是动辄指摘孩子回答不全面,思考不深刻,致使孩子逐渐认为凡事他的看法总是不重要,没有价值。
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体会,当他们在自己的单位里为人随意差遣或武断安排时,心里总觉得不适或不悦。可是,当他们回到家里,却忘了孩子也有这种共同的人类心理。许多父母会未经孩子的统一,或不与孩子商量,就擅自为孩子安排各种活动。当孩子对此有异议时,遇到的否决常常多于采纳。
孩子之间难免发生冲突,他们有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,他们有他们了结事态的手段。对此同伴之间的争执,大多数父母会尽快出面给予制止,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协调,处理纷争的机会。一般说来,当冲突并不威胁身心健康时,父母应该让孩子自行解决。
父母总希望在孩子身上不再重演自己的人生遗憾,这也是人之长情。于是,常教孩子一些“醒世格言”,但却很少解释:人生常有例外。同理,父母常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,寄托在孩子身上,致使孩子身负重任,颇感压力。一旦孩子发现这些训言语事实不符,或者觉得自己有负于父母的期盼时,不仅会产生对父母的内疚,而且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。
许多家长认为,孩子的穿着,礼貌,行为等反映了父母的素养,甚至认为他人对孩子外表的评议实际上是给父母打分,因而过于重视孩子的外在表现。相比之下,家长却很少注意孩子的内心世界,聆听孩子的意见,忽视了孩子也有追求尊重的权利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